
梁平县地图
【地区概况】
梁平县,原名梁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接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
幅员面积18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万公顷,林地面积5.55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4.73万公顷。辖8个乡、25个镇,有315个村、2519个村民小组、23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梁山镇。
2009年末人口90.3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38万人,农业人口79万人。人口出生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1.5‰。
其地处高台,平均海拔450米。境内山、丘、坝兼有,以丘陵为主。主要山脉有东山、西山和中山,在东山与西山之间有渝东第一大坝——梁平坝子,面积100.7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行政区划】
梁平县辖25个镇、8个乡。
梁山镇、仁贤镇、礼让镇、云龙镇、屏锦镇、袁驿镇、新盛镇、福禄镇、金带镇、聚奎镇、明达镇、荫平镇、和林镇、回龙镇、碧山镇、虎城镇、七星镇、龙门镇、文化镇、合兴镇、石安镇、柏家镇、大观镇、竹山镇、蟠龙镇、安胜乡、铁门乡、龙胜乡、复平乡、城东乡、紫照乡、城北乡、曲水乡。
【历史沿革】
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秦、西汉,属巴郡月忍县(治今云阳)。西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县地属巴郡临江县(治今忠县)。东汉初,属益州巴郡。兴平元年194),刘璋三分巴郡,县地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县地属巴东郡直至晋代。
西魏元钦二年(553),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治黄土坎。
隋开皇三年(583),全国撤郡改州,以州统县,梁山县隶南州(治今万州区)。大业三年(607),废州设郡,以郡统县,梁山县隶巴东郡(治民复县今奉节)。
唐武德元年(618),改巴东郡复置信州,梁山县隶信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的3个县置南浦州,梁山县隶南浦州。武德八年,隶夔州。武德九年,隶浦州。贞观八年(634),浦州改名万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复名万州,梁山县均隶之,直至宋初。
宋开宝三年(970),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梁山军,亦名高粱郡,同于下州,隶夔州路,领梁山县(中下县),军治今梁山镇,县治自黄土坎亦徙此。元右元年(1086),还隶万州,寻复故。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军为梁山州,领梁山县,隶夔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新宁县(今开江)划入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县,隶下川东道夔州府。洪武十年五月,改隶忠州,后还隶夔州府。洪武十四年,新宁县划出。
清康熙七年(1668),裁新宁县入梁山县。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划出复置。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直隶州。
民国2年2月,以道统县,梁山县隶川东道。民国5年,全川军阀混战,形成防区制,梁山县成为川军一、二军、国民政府军二十、二十一军的防区。民国18年,直隶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3月1日,川政统一,全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梁山县隶第十行政督察区,列为一等县。民国29年,列为二等县。
解放初,梁山县隶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大竹专区。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1953年3月10日,撤销大竹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地区)管辖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庆直辖至今。
【民族人口】
民族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40个民族,汉族849260人,占总人口99.9 %,少数民族39个、804人,其中1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196人、蒙古族169人、苗族95人、回族54人、壮族48人、彝族42人、布依族33人、朝鲜族28人、维吾尔族28人、满族26人、藏族20人、侗族20人等。
年龄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梁平县14岁及其以下少年儿童202543人,占总人口23.8 %,15—49岁青壮年462627人,占总人口54.4
%;65岁以上老人60635人,占总人口7.1 %;全县最高龄老人100岁。
性别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的性别比例(即每100名女性的男子数)为108.9 %,男性占52.1 %,女性占47.9
%。
文化构成
解放初,梁平有90%以上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8263人,高中文化程度45304人,初中文化程度254425人,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7211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1.0
%、5.3 %、29.9%、11.1%,每1000人中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9.7人,高中文化程度53.3人,初中文化程度299.1人,小学文化程度456.8人。
职业构成
民国时期,全县95%以上的人从事第一产业,建国后,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变化,特别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农村劳动力剩余,促使乡村企业蓬勃发展,从事个体工商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员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在业人口419870人,占总人口的49.4%,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49880人,占在业人员的83.3%;从事第二产业26300人,占在业人员的6.3
%;从事第三产业43690人,占在业人员的10.4%。
梁平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热、秋迟、冬暖、无霜期长以及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1231.2mm;年平均日照时数911.5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无霜期337天。
【交通状况】
梁平县内318国道从东向西穿越境内,渝巫(山)路从南到北跨越全境。渝(重庆)万(万州)高速公路从南向北贯通,其中梁平距重庆160公里,距万州60多公里。铁路有达(州)万(州)从西至东穿越全境。通过铁路可直到成都,在达州可转到北京。梁平县内原有机场,在县城边上,为军民两用机场,直飞成都,广州,西安等。因修建扬子江等高楼现已停用.迁至重庆。
每个乡镇均有公路相通,并且都已经硬化。村内有机耕道,少数硬化处理。
【农业作物】
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经济作物主要有果品、蚕、茶叶、油菜、花生、甘蔗、苎麻。
名优土特产品有梁山柚、虎蜜柚、柑橘、双桂啤酒、奕虹豆筋、山桂牌广味香肠、豆笋、袁驿豆腐干、竹壳、竹凉席、竹帘等。
【矿产资源】
梁平县已发现的矿种有煤、石灰岩、石膏矿、天然气、铁、泥炭、绿豆岩、砖瓦用页岩、陶瓷土、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矿泉水、地热等10多种。已开发利用的有10种,即煤、天然气、矿泉水、陶瓷土、砖瓦用页岩、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石膏矿、水泥用灰岩和电石用灰岩。
天然气、煤、石膏矿为优势矿种,天然气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煤的基础储量达5000多万吨;石膏矿的基础储量达2.76亿吨,是重庆市石膏矿的主要产地。
全县固体矿产资源赋存特点总体上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矿产少;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少。
煤 主要蕴藏在背斜冀部出露的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东、西、中山的香溪群煤系地层厚度为338~480米,分为6个亚层,其中1~5层有煤可采,一般煤层厚0.3~0.5米,最厚可达1.5米。全县海拔200米以上地层的煤蕴藏量为4600万吨,可开采量为3900万吨。西山比东山的煤质好,适用于工业锅炉用煤,结焦性好,宜炼焦。西山煤炭一般水分在1~1.57%,挥发份19.75~42%,灰份7.18~23.29%,固定炭44~79%,发热量5000~6000大卡。
煤炭分布于西山的北西翼,南起福利咀,北至水碾子,全长30余公里,煤层分布较广,层数较多,大部份为缓倾斜。煤层有外大龙、独连、大炭、沙炭,一般厚度0.3~0.8米,背脉、硬炭、双连、三夹连、岩炭,一般在0.15~0.7米,分布在七星、下安丰、上安丰、龙胜、楚家等乡的山村。地质储量1604万余吨。南东冀,南起鹞子岩,北至黄鼓楼,全长50余公里,以急倾斜状产出。煤层有外大龙、小龙、内大龙、铜炭,一般厚度在0.3~0.5米,其中铜炭走向较正常,贯穿南北全境;还有石夹、四脉等煤层,一般厚度0.1~0.2米左右,分布于回龙、青杠、腰塘、梨子、天生、聚奎、礼让、新华、明达、天台、龙门、新盛等乡的山村,有地质储量1222余万吨。东山以内大龙为主要煤层,北西翼南段,南起大堰沟,北至高家垭口,走向较稳定,一般厚度0.2~
0.4米。其次是灰脉,南起高家垭口,北至圣音堂,地质储量984万吨。另有广脉、二脉、三脉煤矿,走向极不稳定,仅局部可采。中山的煤层走向变化大,煤层仅0.1~0.4米左右,可采储量仅20余万吨。泥炭储量230万吨,分布在任市向斜的礼让、新华、明达等乡的部分平坝沿河地带。
石膏 俗称花石膏,以白色为主,带浅灰色,含泥质较少,细中粒状结构,硬度为1.5度。主要蕴藏在近背斜轴部三迭系嘉陵江组,产于后期堆积物之下部,黑泥色至深灰色,具粘性泥土为主要找矿标志,厚度可达20~30米,平均20米,全县总储量2.76亿吨。主要分布在青木冈乡左家坝至上安丰乡白果坝,走向30余公里,地质储量约2亿吨。
石灰石 主要为三迭系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石灰岩,全层厚约300米,出露面积大,沿背斜轴部成层状分布;其次为侏罗系自流井之大安寨石灰岩,沿背斜两冀分布,连续性好,呈青灰色、灰色、粗结晶体结构,厚20~70米,一般厚40米左右,总储量约10亿多吨。在西山约有储量7亿吨。经采样分析,氧化钙(CaO)50.33~54.87%,氧化镁(MgO)0.2~0.83%,二氧化硅(Si02)0.75~1.69%,可用于冶炼电石、水泥和其他建筑原料。
铁矿 梁平以薄层状菱铁矿为主,分布于煤系地层中,共有5~10层之多,厚度在0.02~0.3米,沿走向常尖灭,多呈扁豆状透镜体产出,地质储量371万吨。分布较稳定的地区有圆木沟、邵沟、左家坝、王家沟。全铁含量为19.1~37%,一般品位25左右。矿体较薄,分布稀疏,品位较低,经济价值不大。
钾矿 产于背斜轴部三迭系雷口坡组的下部,常为雷口坡组与嘉陵江组分界的区域标志层,黄泥塘背斜轴部的钾矿层位稳定,呈似层状或连续透镜体产出,因受构造变动影响,也有呈角砾状产出者。地质储量35万余吨。厚度一般在0.6~0.8米,最厚达1.3米。一氧化二钾(K2O)含量在7.9~12.5%之间,一般在10%左右。
【梁山八景】
“梁山八景”为:石马归云、福利钟文、万石春耕、垂云北观、赤牛卧月、高梁耸翠、崖泉瀑布、古洞蟠龙
“梁山八景”是梁平县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自然人文景观。1938年10月开始,日寇飞机对梁平县城、梁平空军机场及部分乡村进行了长达6年的大轰炸,“梁山八景”中的5处名胜古迹先后被毁。近几年以来,梁平县投资60万元,在石马山的一块石壁上,开凿浓缩了的“梁山八景”超大型浮雕,以此警醒后人。
【旅游景区】
有全国重点寺庙:由西南禅宗鼻祖“破山海明”禅师所创的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双桂堂,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市级风景名胜区百里竹海,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蟠龙洞古驿道等。
【梁平三绝】
传统的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被誉为“梁平三绝”。 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梁山灯戏 是梁平县的地方小戏,被誉为“艺苑奇葩”,是全国的稀有剧种之一,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远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梁山灯戏就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母体脱颖而出。清代中期是梁山灯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有竹枝词云:“唱灯随处是歌楼,曲子无腔易转喉。传说官班明日拢,开场先看小包头。”每逢节日盛会,各乡筑台竞演,梁山灯戏逐渐成熟成型,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梁山灯戏的主干音乐“胖筒筒调”(也称“梁山调”),旋律优美简洁,易于传唱,并渗透到湖南花鼓灯、江西采茶戏等十一个省市数百个县的地方剧种的音乐中。湖北《宜昌府志》、《汉皋竹枝词》和乾隆30年《辰州府志》等历史文献均有记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平对梁山灯戏进行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湖南、湖北等省从事戏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在国内戏曲、音乐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其优秀剧目《送京娘》、《抢财神》、《招女婿》、《卖驴》等先后30余次荣获重庆市首届乡村文艺汇演金奖、全国计划生育文艺调演“天利合杯”银奖、文化部第11届“群星奖”金奖等奖项。
梁平年画 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大年画之一。
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造型独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乡土气息,技术上具备了动画、剪纸和漫画的效果,其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久看不厌。
梁平竹帘 制作工艺已逾千年历史。具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梁平竹帘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并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它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