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万州  涪陵  渝中  大渡口  江北  沙坪坝  九龙坡  南岸  北碚  万盛  双桥  渝北  巴南  黔江  长寿  江津  合川  永川  南川
  綦江 潼南 铜梁 大足 荣昌 璧山 梁平 城口 丰都 垫江 武隆 忠县 开县 云阳 奉节 巫山 巫溪 石柱 秀山 酉阳 彭水
黔江区的景区景点
   

首页 >> 重庆 >> 黔江区
区号:023
邮编:400700
面积:2398.7平方公里
人口:50.72万人
位置: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
行政区划: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 
 

地区概况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区内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舟白机场已经完工。

  黔江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斓,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黔江自然风光神秘怡人。境内山雄水秀,植被葱郁,野生动物繁多,一片净土恰似重庆的“后花园”。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为重庆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绿岛,四围青山,其地震遗址保存得极为完整。干支流纵贯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风光优异卓绝,在黔江境内形成了两大原始峡谷,两大天生桥群以及间歇泉、温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观,令人叫绝。雄壮的武陵山奇峰异石,尚存的寺观或遗址折射出当年的宗教繁盛。此外还有仰头山森林公园、大板营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盖、石钟山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行政区划

  黔江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
  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 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
  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 、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 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
  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自然地理

  地质构造
  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北东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主要构造有阳洞背斜、濯河坝背斜、筲箕滩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层以震旦系变质岩系为基底,到白垩系为止,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沉积岩系的淀积,出露地层及岩性由老到新为:下古生代发育完全,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下中老留统以砂页岩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为标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岩为主,上下二迭统底部均夹页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连续沉积于二迭系之上,下统为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米;侏罗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少许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垩统零星分布于正阳山间盆地内,为紫红色砂砾岩;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床附近,构成河流的一、二级阶地,除河流冲积层外,普遍只有冰碛物。
  地形地貌
  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东—西南走向。从东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岭、麒麟盖、八面山、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岭谷相间地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丘陵面积约占10%,其中5%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米,相对高差达1618.5米,一般为500—1000米,层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东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全区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4.04%,1000—1400m地区占17.18%,500—1000m地区占59.29%,500—700m 地区占14.45%,500米以下地区占5.04%。

气候概况

  气候特点: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气温: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 mm,仅占1.6%。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区内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区内总计矿产地11处、10个矿种,矿(化)点14处。现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主要有铜、铁、硫、煤、磷、铝、锌、汞、石膏、高岭土、冰解石、莹石、重晶石、明矾、石灰石、石英石、矿岩等矿藏。其中,铝土矿(D+E级)储量为1148。9万吨;铅锌矿储量为70万吨;原煤储量为3288.9万吨;莹石储量4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1亿吨以上。全区共有18对煤矿井,全区设计能力为51万吨/年,全区实际生产能力为19.8万吨/年。此外,砂岩、方解石、粘土、锑矿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水能资源:区内河流众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水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6万千瓦,其中阿蓬江为1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为近10万千瓦。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5.83立方米,人平4066立方米,亩平2.6立方米,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水电站有:
  大河口电站:装机3×2.5万千瓦,年发电量3.98亿千瓦时。
  渔滩电站:装机4×3000千瓦,年发电量8141万千瓦时。
  舟白电站:3×800千瓦,年发电量1630万千瓦时。
  双泉电站:装机2×1000千瓦,年发电量度1210万千瓦时。
  深溪河电站:装机2×500千瓦,年发电量661万千瓦时。
  嘉禾电站:装机3×200+2×800千瓦,年发电量781万千瓦时。

文物古迹

  渝东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记录
  1985年12月底,在黔江区冯家坝镇茶花村红土弯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和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为动物牙齿,还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鉴定,有哺乳动物化石二十一种,爬行动物一种,鸟类一种,无脊椎动物二种,共二十四种。还采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残片及石制品。12月29日至1986年元月5日,在秀山扁口洞发掘到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达二十八种,其种类之多,居全省第二位。两地的重要发现,以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至少在一万年以前,渝东南地区就留下了人类祖先的足迹。
  曾侯乙鎛
  战国时,楚国属下曾侯乙遗物。1982年鉴定为一级文物,青铜制品,完整无缺,通高38厘米,颈端有悬纽,甬首为蝉纹,甬腹变与纹,还有铭文30字。1951年收集于酉阳龙潭王勃山家,黔江区珍藏。
  虎纽錞于
  镦于是春秋、战国时的一种军乐器,顶上铸虎纽,名虎纽镦于。“虎”是巴人的图腾,巴人也学会了制作这种乐器,并以虎形作为标记,可知是巴人的遗物。经鉴定为一级文物。青铜质重12.5公斤、高53厘米、胸围101厘米。1956年征集于黔江正谊乡白泉村(今寨子乡大路村),2件珍藏于黔江区。
  编钟
  春秋、战国时的宫廷乐器,视为国宝,当时的巴国已学会了制造这种乐器。涪陵小田溪出土一套大小12个编钟。黔江区文管所珍藏于濯西乡杨家湾出土的编钟2个。彭水猴栗乡富山村一农民捐赠编钟一个。珍藏黔江区。
  铜钲
  又名丁宁,它和镦于配合指挥作战,亦系春秋、战国时的军乐器。对研究春秋、战国时的冶炼、音乐、军事都有一定价值。蚕纹铜钲和变形鱼纹铜钲各一个。黔江区珍藏。
  甬钟
  西周时的青铜乐器之一,是编钟的一种,击撞,其音优美、悦耳。重12公斤,通高32.5厘米,钟身一次铸成,无合范痕迹。,一口出生于距酉城约10公 里的青山;另一口收集于民间,黔江区珍藏2口。
  汉铜币、铜器
  汉代遗存的铜币、铜器很多。有黔江区文物管理所珍藏有正阳团结村鲤鱼池出土的两汉“半两钱”,还有东汉“五铢钱”、王莽“货泉”;官渡峡潘家沟出土的东汉铜釜(量器)。汉代青铜器11件、青铜冼8件。 “大吉羊(祥)”镜面砖一块,残存篆书阳文“大吉”二字,已改琢为砚。黔江区珍藏。
  唐钟
  唐代铜钟,黔州都督赵国珍铸造,原存郁山镇开元寺,今藏黔江区文管所,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已发现8口铜钟之一,复制品陈列于北京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铜质,钟高143厘米,口围240厘米,口径78厘米,重约400公斤,钟顶为双龙蒲牢。钟体布玉版纹,腰铸月形图,腹镌刻“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节充本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汧国公赵国珎(珍)”,顶铸“大吉大利,愿平安”等字。
  土司夫人墓志
  1946年,在正谊乡(今冯家坝镇)渔滩官坟堡出土酉阳二十世土司冉跃龙庶夫人白氏墓志碑,今存黔江区文管所。碑质砂石,高45厘米,宽40厘米,厚7厘米,天长2厘米。碑锤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文林即黔江知县戴可彦撰碑文。墓志事绩与《冉氏家谱》载相符。1982年,鉴定为三级品。墓主白氏,酉司大江里(今后溪)人,白玉槐之长女,生于明万年十五年(1587年),卒于崇祯四年(1631年)。夫人与秦良玉同时率兵援辽阳,平奢乱,屡立战功。
  恐龙化石遗址
  恐龙化石点位于黔江区东南15公里的正阳乡群众村三阳岭,周围0.5平方米的山梁下有恐龙化石出土,发现102厘米的股骨1块,牙齿1颗,以及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三阳岭恐龙化石中有鸭嘴龙、巨龙、肉食类龙等,距今7000万年前,为白垩纪晚期,为研究渝、鄂边区地质提供了古生物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红土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红土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距城20公里的冯家坝镇茶花村北1公里的红土弯老屋基洞,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经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初掘,发现化石100多件,多为古动物化石,有哺乳动物20种、爬行动物1种、鸟类1种、无脊椎动物2种,共24种。并采到800多件石器及材料,有石制品、半成品、原材料、残片等,显然是一个石器场。专家认定:属更新世中晚期,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
  岩棺葬
  黔江区古为濮、巴部族居地,史称“溪洞部族”或“溪洞蛮”,到处留下了他们的悬棺葬、岩棺葬的足迹。石柱龙河中游两岸下路乡约40里的石岩上尚存岩棺葬群130多处,双庆乡羊耳坡有94穴,三星乡玉皇殿有65穴,下路乡白岩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岩墓穴,一般凿在离地面5米以上的悬岩陡壁上。黔江区的官渡峡,秀山自治县的酉水,彭水自治县郁江的悬崖上都发现有岩棺葬和悬棺葬的遗迹。
  汉墓群
  汉武帝在今渝东南地建置涪陵县,汉官、汉人、官兵即进入了这一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就以中原交往了。因此,这一地区发现了众多的汉墓,出土了汉砖、汉币等汉代文物。石柱西沱汉墓群,发现有5处,17座,出土有钱币等数10件遗物,汉砖数以千计。彭水郁山镇郁江东岸台地上发现了大量汉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有几何纹、汉字或图案的汉砖。汉墓很大,黔江九龙乡一处汉墓,人称“皇城堡”。
  凤池山
  
  位于黔江白石、杉岭两乡交界处,距县城68公里。川鄂边黔江庚戍起义誓师地遗址。主峰海拔1330米,仅一人工开凿的小道可攀缘而上,途中有巨石阻隔,山上有天生池,池边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修建的观音寺,温朝钟的起义指挥部设在这里。清宣统三年(1911年)1月,温朝钟在此誓师起义,攻占黔江城,由于清军追剿,半月即失败。
  红军树
  
  位于黔江水市乡水市村南2公里处有1株200余年的皂桷树。水市曾为川黔要道,是个集镇,贺龙两次到此买马,将马拴在皂桷树上。1934年5月,红三军进攻彭水,宿营水市,贺龙在皂桷树下召开大会,部署战斗,次日凌晨,贺龙骑龙向皂桷树及乡亲们告别。1997年8月1日,在树下竖“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碑”。说来也怪,“文化大革命”中,皂桷树枯萎将死;粉碎“四人帮”后,则逐渐长发嫩枝绿叶,换发青春。人们管叫它名“红军树”。
  万涛故居
  位于黔江冯家坝镇桂花村,距县城22公里。建筑为四合大院,有砖土结构围墙,中有一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厅,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屋23间。正房东侧第一间就是1904年1月20日为万涛诞生地。万涛同志于1923年7月到西南重镇重庆求学,受萧楚女主笔的《新蜀报》的影响,后来成为中央鄂西巡视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四军第二路党代表、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三军政委等职。故居门前有一株大桂花树,它标志着万涛思想飘香万里。

民族风情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海内外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赶年”、“赶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继古风遗韵。
  服饰习俗:土家族男穿对襟,女着满襟,配上绣花围裙、乡花鞋,已婚妇女梳发,插金银首饰。苗族男装简朴,女装繁华,妇女上穿上襟大领,下着长裤大襟衣,胸前和袖口及裤脚要滚边、透花或抽纱,并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间。男子多穿对襟大褂。男女头缠青帕、花帕或白帕,花帕层层叠叠,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苗族首饰中头花、银帽、银角、压领、银披肩及各种衣片银领等造型精美,品种繁多。 
  居住习俗: 黔江少数民族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喜居吊脚楼,为“干栏式”全木结构,底楼作畜舍或搁置农具及石磨等生活设施,楼上住人。楼的四周铺设走廊,方形窗户用木条装上万字格花纹,屋檐呈鱼尾上翘,屋基选择看重“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
  歌舞习俗:黔江人民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但世世代代乐观豁达,安居乐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擅长歌舞,其劳动歌、薅秧锣鼓歌、山歌、哭嫁歌、木叶情歌等皆即兴创作,出口成章,且构思精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驰名区内外的摆手舞、花灯舞等极富群众性,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黔江,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婚恋习俗:黔江的婚恋带着对歌传情的自由恋爱色彩。同时也包含了媒人求婚,讨庚,送期,哭嫁,娶亲,对歌及抢新等庄重的传统习惯。婚恋流程一环扣一环,既严谨又自然。而丧葬则带有浓浓的封建迷信色彩,从送终,报丧,入棺,办“道场”,唱孝歌,招魂到跳丧,发丧,下葬无不体现超度亡魂的民间习俗。古时曾有悬棺葬的习惯,如今大都实行土葬。
  生产生活:黔江人勤劳勇敢,基本是手工劳作,以肩挑或背的形式负重运输,生产工具多为自制,迄今仍保留着石磨、臼、风包等原始的劳动工具。生产中团结协作,薅秧锣鼓即是一种集体劳动方式。生活中热情好客,迎宾、待宾、送宾礼节淳朴浓烈。以鸣炮迎宾,用油茶汤和上等饭菜款待宾客并献咂酒,挽留客人千言万言,情真意切,送客一程一程,极尽地主之谊。空闲时妇女做布鞋、绣鞋垫,男人则以竹木制作各种器具。农闲季节常常全寨青壮男人上山围猎,或放孔明灯等,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节庆习俗:黔江除传统的清明、端午、月半、中秋、春节等五大节气外,还有摆手节、赶秋、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羊马节。节庆或祭祀或庆祝,侧重各不相同,哪种节庆过哪种生活,以酿豆腐、米粉、粽子、油茶汤度过节日,同时开展一系列活动。
  游艺民俗:黔江人擅长打镏子,吹长号、打锣鼓、奏咚咚奎,经常性开展舞龙狮,滑龙船,扭秧歌等活动,年霄舞、花灯、铜玲舞、傩戏、板凳舞等民间游艺喜闻乐见,扭扁担、竹玲球、抢花炮、打三棋、踢踺、和尚棋等竞技活动异彩纷呈。
  黔江,古远的丹兴,悠远的历史进程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这里不仅有大众广场摆手舞的魅力无穷,旅游天地的风情万种,而且还有桥梁村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以及散布民间的风土民情,构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民族风情园。山水的美丽赋予了人性的灵动,历史的沉淀铸成风性的独特。山之奇、水之美、林之茂、人之淳、俗之异、情之浓……结合成神秘怡人的黔江旅游。

交通运输

  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531公里,其中国道93公里,省道511.4公里,县道689.15公里,乡道319.5公里,村道1353.45公里,专用道24.5公里。按道路等级划分有二级路93.1公里,三级路51.4公里,四级路587公里,等外路421.6公里。全区30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并实现乡乡通油路;222个行政村有90%的村通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段于2005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全面建成。
  全区交通运输形式单一,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截至2005年底,陆上公路运输共有营运客车257辆6544客位,城区客运出租车224辆,货运车辆1500余辆3350吨。水上只有少量内河航运,共有乡镇运输船舶、渡船100余艘。
  黔江区位于渝怀铁路的中心位置,距重庆江北站312公里,距怀化站300公里,3小时内就可到达重庆主城区,24小时内即可抵达沿海任何一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从而大大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与全国和全市经济的融合和交流。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正式开通客运。至此黔江已成为西部与沿海地区连接的通道,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很大的缓解。
  渝湘高速黔江段在水田乡农桥村与正阳镇之间的沿溪沟大桥,分左右两幅,单幅全长560米,其中主桥长310米,主跨150米,桥面与谷底垂直高度为280米,比2004年通车、号称“世界之最”的法国米约大桥还高10米。

风景名胜

  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深山明珠小南海,已被开发为省(市)级旅游区,是一个融山、海、岛、峡诸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湖泊,也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距黔江城区32公里。清幽的官渡峡,官渡峡系阿蓬江的一段峡谷,在正阳镇境内,距黔江城22公里,峡内清幽雅致,景观迷人,素有“盆景”、“小三峡”之美称,是黔江著名旅游胜地之一。奇异的武陵山,位于黔西34公里石会镇境内,武陵山系砂质页岩风化剥落形成种种奇峰异石,姿态万千,有的如公孙相扶,有的似母女悄语,有的像夫妻絮语,有的若婆媳相亲,恰似一幅“群英赴会”图。黔江的武陵山、小南海、官渡峡将与北部的长江山峡、东边的芙蓉洞、西边的黄金洞、南边的张家界连成旅游环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官渡峡
  位于黔江区冯家镇,距黔江城区18公里,因古驿道从这里船渡过江而得名,峡谷全长15公里。
  官渡峡沿峡两岸悬崖峭壁,江水蔚蓝清澈,清幽雅致,景致迷人。古代诗人描绘:“入峡疑无路,依山好放船。千寻云外径,一线瓮中天。水寨龙长卧,渔滩鹭自眠。白芦终古散,待访洞中仙。”峡中著名景点为“一线天”,置身其间,伸手触岸,天际一线,叹为观止。其次是“苗家水寨”遗址,当地龚氏祖先为避兵乱,居住于峡内三面环水、一面绝壁的孤山之上,如今水寨石门、祠堂等遗址尚存。官渡峡绝壁之上有三处古代“崖墓葬”,分布于悬崖峭壁之上,加之半山腰神庙悬空而建,令人畅想。峡口石钟乳奇形怪状,泉水飞流直下,加上峡中白水泉、神女蜂等景点,使官渡峡被誉为“小盆景”。
  深溪河发源于黔江五里乡,流经蓬东抵官渡峡一线天汇入阿蓬江。深溪河一泓碧水,小巧玲珑。秀丽如屏的深溪河上分布着四座天生桥,其中两座分别连通了邻鄂乡至黔江城和五里乡的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四座天生桥横江而立,高从200米到500米不等,规模壮观,造型奇特。分布在官渡峡附近麻田坝的两座天生桥相距仅有30米,周围景色秀美,河中水质清澈,颇具观赏价值。
  官渡峡附近还有万涛烈士故居、正阳恐龙化石遗址、红土湾旧石器遗址等人文胜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地质奇观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赋予了官渡峡——深溪河景区无穷的魅力。
  神龟峡
  神龟峡是阿蓬江峡谷景观中最为优越的河段,从黔江两河镇至酉阳大河口,全长38.9公里。峡口紧邻国道319线,距黔江城44公里。
  神龟峡因峡口两山酷似雌雄双龟对卧而得名。相传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特派神仙吕洞宾从中原到南洋一路安置民寨。吕洞宾骑着神龟,带领水陆兵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到了这里的塘角湾,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的同时又被当地百姓的贫困所震撼,便派自己的心腹——雄雌二龟留下来查访民情,造福黎民百姓。这对神龟也不负重托,把塘角湾一带治理得太太平平,兴旺发达。如今它们功成名就,安详地躺在这里颐养天年。
  神龟峡河道斗折蛇行,呈连环的“S”形走向,几乎没有一段平直的河道。全程27道弯,28个门(当地对“一线天”的称呼),其弯道之多,实属峡谷罕见。诗人叹曰:“船到崖前疑无路,调转船头又一弯。”可谓是神龟峡真实的写照。在悬崖峭壁上,到处是悬垂的石钟乳,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水面上,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比较典型的有雄狮观潮、猿人喂奶、牛肝马肺、灵芝卫士、灵芝园、象鼻吸水、猴子捞月亮、龙爪、仙人田等独特景观。
  神龟峡库区水深最深达85米,虽然降低了峡谷相对高差,但增添了水的韵色。除洪水暴发期峡谷上游水会变浑浊而外,其余时间河水都是碧绿如玉,造就了神龟峡与众不同的碧潭幽峡风光。优越的水质养育了神龟峡上佳的鱼类,这里的鱼类品种多达几十种,煮出来自然清香,不含泥腥味。著名的有鳜鱼(俗称母猪壳)、黄腊丁、鲢鱼、团鱼等,还有珍稀的大鲵。
  神龟峡的两岸不象其它峡谷呈开敞的“V”形,而是直上直下的“H”形嶂谷,形成天门、人门、猪圈门等奇特景观,欲观谷顶,必须脱帽仰视。岩壁形态不一,千层岩、剧烈扭曲的褶皱岩、蜂窝岩……残岩林立,峭壁如画。山峰轮廓构成神龟峡两条飞舞的曲线,阿蓬坐佛、三郎峰、彩虹山、猿人泰山、仙人桥墩、薄刀岭等景观镶嵌其间,尽显自然的鬼斧神工。
  神龟峡两岸茂林修竹,植物呈典型的群落分布,慈竹、霸竹、阳伞竹等十多种竹子铺天盖地从山顶象帘子般挂下来,形成独特的竹帘画廊,成为神龟峡的另一特色。而各种杂树顽强地生长在几乎没有泥土没有水源的绝壁之上,抗风抵旱,其质弥坚。四季常青的竹子加上其它常绿的植被,使神龟峡终年青翠,四季可游,不受季节影响。神龟峡有珍稀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中华蚊母。这是我国群体数量日渐稀少的濒危植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三峡、乌江、阿蓬江上。而它的生长习性也很独特,呈线性生长在水面线以上两岸,神龟峡仅有上游十公里有此植物。中华蚊母根系发达,植株向四周伸展,极具观赏价值。随着三峡工程将长江三峡的中华蚊母全部淹没,乌江上窃挖中华蚊母做盆景的不法商人增多,切实保护神龟峡的中华蚊母迫在眉睫。
  在山水之间,不时有瀑布从山腰倾泻上来,蛇盘溪瀑布、水帘洞加上其它一些未名瀑布以及季节性瀑布,为静谧的峡谷平添了一股生气,为碧绿的环境点缀了一丝亮色。这些瀑布形态不一,有的象真正的一匹布帘,有的似珍珠般从岩壁上飘洒下来,有的如一条长练缠绕在山间……
  神龟峡林丛中遍布珍禽异兽,野生动物不时出没,尤其是猴群较多。由于还没有向猴子投放过饲料,因此猴子大多怕生,稍有声响就遁入密林深处,所以要看到猴子需要一定运气。其次是春夏季节,成千上万的燕子聚居在神龟峡天门附近的燕子千洞穴里面。黑压压的燕群在天门上空飞舞盘旋,追逐捕食,呢喃不断,成为神龟峡的一大奇观。如此众多的燕子为何每年都选中这里择穴居住,成了神龟峡的一大不解之迷。
  另一个不解之谜则是“野人洞”:神龟峡洞穴密布,其中有四个绝壁上的洞穴在洞口都有两根枯木支成“T”型,且地势险要,人莫能至,令人称奇。当地人称为“野人洞”,认为可能曾经是野人居住的地方。游客则猜测它可能是巴人祖先的崖葬,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洞口规则地布上两根枯木,迄今无人能解。
  细沙河发源于渝鄂交界的灰千梁原始森林,于神龟峡峡口的两河镇汇入阿蓬江。流域内植被繁茂,生态完整。细沙河河水涓秀,清澈见底,盛产大鲵等珍稀鱼类。两河镇以上10公里的河中间有黔江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温泉——杨家湾温泉,水温高达40℃以上。而这10公里的河段有十二险滩,是漂流的绝佳场所。
  河镇附近还有潜龙洞、太平洞以及古代军事防御遗址——固北关长城遗址。神龟峡右岸的山峦之上,有高山平坝麒麟盖的万亩草场,共同组合成秀美的神龟峡——细沙河风景区。

黔江特产

  黔江人民心灵手巧,竹编、腾编精巧雅致,木制器皿小巧玲珑,织锦、刺绣、蜡染等丰富多彩,木雕、石雕、木刻等美观大方,西兰卡普更是黔江一绝,琳琅满目的商品是黔江人民智慧的结晶。
  刺绣
  黔江的苗族刺绣饮誉国内外,刺绣以紫色为基调,工艺十分精湛。
  刺绣是在布讴上用五彩线绣出各种图案花纹。苗家女的刺绣技艺高超,刺绣前已成竹在胸,不需先在布上绘出草图,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直接在布上用彩线绣出构思精七巧的长形.方形.圆形.锯齿形,然后将各种图案绣入其中,经过细针密线,形成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花纹图案。苗族刺绣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大至厅室围帘.被面.服装,小至枕头.围兜.荷包.褡裢等,配以刺绣,无不精美动人。
  蜡染
  苗家姑娘就常用自己的手工艺品刺绣和蜡染,来装点自己的花团锦簇的美丽青春。
  蜡染,久负名。由于蜡汁流动形成自然龟裂,还在布料上留下许多人工无法描绘的冰花,使蜡染画面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穿上一件蜡染制品裙装,戴一顶蜡染太阳帽,妙龄少女如锦上添花,倍增风韵;在厅堂卧室,以蜡染品装饰点缀,更是赏心悦目,满室增辉。因此,蜡染在当代倍受青睐,已进入大都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工匝们采用浪漫手法,将现实中的湖光山色.花草虫鱼.珍禽异兽,加以变化.夸张,组合搭配,生动别致,栩栩如生,绝不拘泥刻板。各种动的和静的形体,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虹染,以其图案变幻无穷,取材丰富,线条粗犷,造型优美等特点,表现出苗族同胞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西兰”,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译为“花的被面”。它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华,色彩斑斓,朴实典雅,图案新奇,具有极高的实用与欣赏价值。
  西兰卡普的图案,多用象征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纺织时,以红.蓝.白等色棉线为经,各色丝.棉.毛线作纬,采用挖空工艺,手工挑织而成,粗犷洗炼,结构丰满,其传统图案有二百多种。
  土家姑娘从小就拿牛角挑针,上木质腰机,学织西兰卡普。生活在黔江的土家人中,有不少打花能手。今天,西兰卡普已成了质朴.典雅.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花,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黔江美食

  煨锅
  把菜放在锅内炒熟,加少许汤制成煨锅,置于文火上,边煮边吃,可根据需要往锅里烫菜。特点是油多汤少,口味偏重。其中最为有名的煨锅是黔江鸡杂。
  黔江鸡杂是黔江煨锅系列的代表菜,运用土家烹饪方式,用鸡肠、鸡肝、鸡心等鸡内脏为原料,并把鸡肉切成薄片,辅以土豆块、尖头泡椒、鲜葱等烹制而成,口味麻辣兼备,色鲜味美,醇香可口。黔江鸡杂煮熟后,用文火边煮边吃,可添加白菜、豆芽、冬瓜、青菜等素菜,形成别具特色的一道土家菜肴。
  侧耳根
  侧耳根又名鱼腥草,是一种有特异的腥味的草根。多数外地人均难以下咽,却是黔江人餐桌上的好菜。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